【当前独家】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块田”拓展粮食产能新空间

2023-04-25 12:11:18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安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骋宇 摄


(资料图片)

4月19日,沁阳市紫陵镇窑头村农民驾驶喷雾机为麦田喷洒防治病虫害的药物。李亚锋 李治齐 摄

扫码看视频

核心提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提升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有何高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和关键,作为调味品的大蒜还能做成保健品,杞县如何做大做强大蒜产业?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数字乡村如何帮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连日来,记者到安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杞县大蒜产区和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走访调研,从“一块田”“一头蒜”“一朵云”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

□本报记者 杜君 刘晓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省将发力的关键点瞄准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4月17日,云淡风轻,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小麦抽出了穗头,随风摇曳。“90后”种粮大户张先智出门前习惯性掏出手机,查看合作社流转的2400多亩麦田墒情,在显示缺墒的地块轻轻一点,固定式喷灌设备喷出水花,“小麦赤霉病防治到了关键时期,植保无人机已调试完毕,可以随时飞防”。

“玩”着手机,开着“飞机”,坐在家里就能种好地、打好粮,示范区这块田如何拓展粮食产能新空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中有何推广价值?

建设标准有“数”1人能管农田400亩

指尖一点就能浇地,张先智之前想都不敢想。

“小时候浇地时全家出动,装水泵、从变压器扯线接电,为抢农时经常半夜到机井边排队。2013年建起高标准粮田,配套井、泵和电源,一刷卡,水就能顺着地龙带浇灌麦田了。”张先智坦言,就这样,一人一天最多也只能浇4亩半地;如今在示范区,他一人就轻松管理400亩地,普浇一遍仅需80个小时。

这些年,农业从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若能再补上灌溉短板,农事管理轻便化助推农业集约化飞跃,建设农业强国就有了坚实基础。

“喷灌自动化可节水增效30%,平移式、旋转式等4种组合式喷灌管理农田更轻松,俺对种粮挣钱信心更足了。”张先智笑得合不拢嘴。

满目青绿中,一座淡黄色的二层建筑格外显眼。这里是示范区农田服务中心,一张大屏、一个鼠标,就能远程操控示范区5.6万亩麦田农事作业。

“示范区最大的特点是满满的科技元素。”负责示范区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河南瑞通水利水电工程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耿广恩,参加过多地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他介绍,植保科技监测站实时监测害虫迁飞路径扩散动态,环境科技监测站实时监测播报农业环境12要素,环境灾害预警站可对农作物病害全方位预警,有的率先用上宇宙射线、X波段“黑科技”,建成了“无人农场”。

记者现场打开依托5G+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的“无人农场”操作界面,如同进入一款游戏设置页面,自主选择作业农机、作业区域、作业项目和服务时间等,按下启动键“远程打火”,无人机飞防、无人拖拉机驰骋农田松土、自动喷灌设备喷施水肥……达到预期设置目标后,这些自动化设备收工归位,工作记录和作业效果会实时上传保存。

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是平整土地,开挖土沟渠,配套井、泵等基础设施,亩均标准1500元;而示范区每亩投资不低于4000元,仅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就接入8种,沟渠路升级了硬化和透水标准,增加了退水闸、提灌站等,提升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

地处广润坡蓄滞洪区的这个示范区,构筑起堤、路、沟、闸四级防护体系,通过智能灌排提灌站让洪水快进快出,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在去年7月5日的强降水过程中,示范区初步建成的一期核心区农田的积水迅速排出,保障了秋粮丰收。

示范区这“一块田”,正由信息化、自动化的农业3.0,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4.0。

培肥地力有“方”玉米秸秆能当甘蔗吃

如果说“基础设施+科技元素”是示范区“看得见”的高标准,依靠土壤治理培肥地力则是“看不见”的高标准。

“大家都认为多上化肥多打药才能多打粮。”张先智说,这让他隐隐担忧,“产量似乎到了天花板,化肥农药用得再多也不好使了。”

张先智的担忧并非多虑。“农民种粮似乎患上了除草剂和化肥依赖症,在多施化肥才高产的误解下,土壤除草剂残留越来越多,土壤板结、酸碱度失衡问题凸显。”河南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党永富说,“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培肥地力,恢复土壤生命力迫在眉睫。”

示范区探索地力提升新模式,组建了老区土壤医院安阳工作站,全域推广使用“三土三方”绿色集成新技术,通过降解土壤残留来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肥料转化率,减少化肥用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

“大面积推广‘三土三方’,每亩小麦的穗头大约提升了10万头,增产达26%左右。”党永富说。

张先智也是该技术的尝鲜者。“我连续用了两年,现在地里随便抓一把土,又松又软,收成更是想不到。”他说,去年小麦平均亩产1500多斤,最高达1700斤,比对照田亩增产400多斤。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完善了,地力提升了,肥料农药用量减少了,资源集约节约了,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动了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永刚说,去年,玉米试验田配套了“三土三方”技术,现场测试,玉米秸秆糖度高达13.6,尝一口鲜嫩多汁,“能当甘蔗吃,就是儿时的味道。”

还款运维难题有“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示范区建设标准有“数”,培肥地力有“方”,软硬件双升级,建设资金从哪儿来?还款难题如何破解?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如何更好地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多以财政投资为主,地方财政压力很大;不少设施设计不科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经营效益差,农民享受经营红利有限;村集体多方协调,吃力不讨好。

如何多维度协同破题?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投融建运管”新模式。

“示范区一期是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工程,二期建设中,我们将探索使用全新的‘投融建运管’模式。”张永刚解释,具体而言,由安阳市国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融资,交给专业的设计公司施工和运营维护,同时充分征集农民和种粮大户实际需求;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村里的土地,交给中原粮仓、北大荒等专业种田公司管理;种田公司提供耕种管收全方位服务。

新模式中,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集采生产资料等大幅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又提高了议价能力,粮食生产收益明显增加。

利益联结机制共推种粮增收,收益如何再分配?

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杰算了一笔账:去年小麦亩产1200斤,按市价每斤1.5元就是1800元;玉米亩产1000斤,按市价每斤1元就是1000元,两季总收入2800元。扣除种田公司种粮成本1300元,再扣除1000元土地流转费,剩余的500元收益归村集体。

“以‘投融建运管’模式测算,平均每亩地每年的收益中,村集体需拿出150元左右用于长期还款,剩下的收益可用于农户二次分红和村集体收入。”李杰说。

“示范区建设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实现了农业发展可持续,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和农户收益,这种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粮食生产大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新模式、蹚出新路子。”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切口看大战略

藏粮于地保供给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早在2012年,我省就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大批中低产田经过改造变成了高标准粮田,改变了河南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且近六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现粮食产量1300亿斤到粮食产能1400亿斤的跃升,我省挖掘潜力的重点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2—2025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增加粮食产能15亿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在新乡“中原农谷”及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3—2025年,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13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期间,我省要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说。

短评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丁新科

不少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过去玉米秸秆可以生吃,甜度虽不如甘蔗,但别有一番风味。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品种改良等原因,很少有人在地头剥玉米秆吃。

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来自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对农药残留、土壤肥料进行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作物亩产量,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当地农技人员介绍,去年的玉米秆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很甜。土壤好,种出来的农产品才好。虽然大田作物主要品质体现在性能稳定、抗病虫害、高产上,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消费理念的升级倒逼着我们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是多重的,可以满足“大食物观”下人们多元化的需求。瓦店乡高标准农田里,集中了植保无人机公司、土壤改善技术人员,有气象监测、病虫害监测等诸多科技设备、多种大型喷灌设备。人工更少、效率更高,科技,让种田更轻松。

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体现在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率上,而且反映在农产品高品质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我们定能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数说2022年

●第一产业增加值

5817.78亿元

同比增长4.8%

●全年粮食产量

1357.87亿斤

占全国十分之一

居全国第二位

连续6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累计建成

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

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入驻“中原农谷”新增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0个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

●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

数据整理/刘晓波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统筹:王珂

执行:万川明 郎志慧 阙爱民 任国战 屈芳 李英华 杜君 张培君 朱琨

关键词:

上一篇:一眼心动!儋州蔷薇钟花绚烂盛开,一波美图大放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