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城区民族工作品牌 听他们畅聊“家在长宁”的故事

2023-04-24 16:47:15来源:东方网


【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通讯员陈容超4月24日报道:23日,上海长宁区举行“2023宁聚慧·家在长宁”活动,来自市区统战工作、长宁区教育局、社区、企业及学校等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家在长宁 共创未来”的主题,分享了他们关于“家在长宁”的故事。

一直以来,长宁区有着良好的民族工作基础。经过近30年实践,长宁探索出了中心城区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区样本——“家在华阳”社区民族工作品牌。近年来,长宁积极推动区域民族工作深化发展,紧密结合区特点,打造了校企合作参与对口支援的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红河空乘定制班”等系列品牌项目。今年3月,“家在长宁”城区民族工作品牌对外发布,长宁区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正式启动。

上世纪90年代,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开展的“家在华阳”民族工作,是“凝聚力工程”的子品牌。当时,原中国纺织大学一批少数民族班的学生到华阳实践,而华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双四百”精神,让少数民族学生找到家的归属感。几十年来,很多人关心“家在华阳”是如何进化到“家在长宁”,甚至“家在上海”?

长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罗清表示,民族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宁区经过调研总结,认为像“家在华阳”这么好的民族工作品牌值得在全区复制推广。长宁做城市民族工作、城区民族工作,强调“两点一面 三级联动”(“两点”是街镇和学校,“一面”是社区,“三级联动”是市、区、街镇),在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指导下做好区民族宗教工作,首先总结提炼好“家在华阳”的成功宝贵经验,然后在全区10个街镇复制推广做到全覆盖,同时,各学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民族一处处长姜斌表示,民族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很多经验都是来自于群众,人和人的感情最真挚,上升到家,小家大家国家,56个民族一家亲,在保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基础上,建立总体共同性,以共同性为主干,差异性为枝干,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在长宁”能给更广大群体提供更好的进步和台阶,希望有更多优秀民族工作像满天星星点点变成皓月当空般,照亮上海,让人们感受到“家在上海”。

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陈新华介绍,每年都有各民族的学生汇聚到长宁,除了课堂教学,长宁在美育、劳育、体育等各方面,都做了许多共情融情融合文章。共创民族风情画,共创民族歌曲,邀请多民族的学生,体验上海的民俗和风土人情。“应该说多民族的融合,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提供多样的素材。”陈新华认为,“家在华阳”“家在长宁”品牌引领下,多民族的同学在上海学习期间也会成为他们丰富人生经历的美好记忆。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表示,“不仅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居委,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深化‘家在华阳’,更好地提升‘家在长宁’探索的课题,还要不断延伸,在企业,包括高科技、新兴业态方面,提供就业、锻炼的机会,助力他们的成长。”

作为企业代表,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介绍,春秋有20多个民族的工作人员,大家通过事业凝聚在一起,在工作、生活中完全融入。“我们与区教育局、开放大学一起,跟云南红河州合作进行‘筑梦蓝天计划’,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项目,对有意从事航空工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培养,成为春秋职工。”王煜说,“最早的红河班学员已经毕业,飞上蓝天。”

谈到就业,东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叶晓燕说,学校有专门帮助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室,导师一对一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到上海各企业实习或回乡工作。近期,学校还加强与社区合作,希望能挖掘更多资源,给学生参与挂职锻炼、企业工作提供更多机会。

东华大学2011级学生、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娜乌拜尔·赛买提来自新疆,十二年前来到上海读书。“多跟城市的人和事打交道,是快速培养和锻炼自身的途径。”她认为,在上海多参与一些基层方面的实习,学习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一些毕业后想回家乡做基层工作的学生更好地施展才华。

关键词:

上一篇: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石油供应国 欧佩克份额降至22年来最低水平_世界快消息
下一篇:最后一页